中考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转折点,其备考不仅关系升学结果,更承载着学科素养培养与综合能力提升的教育使命。近期山西省教科院针对中考备考发布系统性指导,特别强调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,需构建"学校-家庭-学生"三位一体的备考生态,严格落实两点一线防控要求的同时,通过教学策略优化、复习方法升级和家庭支持强化,实现备考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。
教师作为备考阶段的主导者,其教学策略直接影响学生的复习效果。教科院专家特别强调,需从三个维度构建科学教学体系:
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质量的根本要求,更是中考命题的唯一依据。教师需深入研读课标中的学科特点、知识结构与思想方法,例如道德与法治、语文、历史三科教师,需特别关注统编教材的意识形态引领功能,通过具体教学案例将课标要求转化为课堂实践。如在语文教学中,可结合抗疫英雄事迹设计"致敬逆行者"主题写作课,既落实课标中的写作要求,又实现价值观引导。
山西中考命题以"立德树人、素养立意、导向教学"为核心(一核),通过六个考查维度(六维)和四种命题手段(四手段)实现素养落地。具体而言:
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超越知识灌输,转向素养培育。例如在化学实验课中,可将"粗盐提纯"实验升级为"家庭小实验:自制精盐",让学生经历"问题提出-方案设计-实验操作-数据分析-结论验证"的完整过程,同时鼓励学生提出"如何提高产率""杂质成分分析"等开放性问题,培养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。
面对中考命题的"不确定性"特征(如背景材料多样化、设问角度灵活化),学生需构建"基础扎实-应用灵活-思维整合"的复习体系:
所谓"不确定"的试题背景,实则指向"确定"的核心素养考查。学生需系统梳理基本概念(如数学中的函数定义、物理中的牛顿定律)、学科思想(如化学的守恒思想、历史的时空观念),建立知识网络。例如在生物复习中,可通过"人体消化系统"思维导图,将各器官功能、消化过程、相关疾病等知识点串联,形成结构化认知。
中考强调"真实任务情境"考查,学生需主动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对接。如学习语文的"新闻写作"时,可记录社区抗疫志愿者的日常,撰写新闻稿;学习数学的"概率统计"时,可统计家庭一个月的水电消耗,绘制折线图并分析变化趋势。这种"学用结合"的方式,既能加深知识理解,又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生活中的多数问题需要综合解决,如"社区垃圾分类方案设计"需结合道德与法治的社会责任、化学的物质分类、数学的统计分析等多学科知识。学生可通过"主题式学习"打破学科界限,例如以"传统节日"为主题,从历史(节日起源)、语文(诗词赏析)、道德与法治(文化传承)等角度展开研究,培养复合思维能力。
面对开放性试题,学生需具备"提出问题-论证观点"的能力。例如学习历史的"工业革命"时,可自主探究"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影响",通过查阅资料、对比数据,提出"科技发展需与环境保护平衡"的观点,并结合当前"双碳"政策进行论证。这种深度思考训练,能有效应对中考对理性思维与批判质疑能力的考查。
家长是备考阶段的重要支持力量,需从"心态管理-生活保障-价值引导"三方面发挥作用:
家长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备考心理。建议通过规律作息(如全家同步早睡早起)、适度运动(如晚饭后散步)等方式缓解压力,避免在孩子面前讨论"考不上怎么办"等负面话题,多关注孩子的进步细节(如"今天这道题思路很清晰"),给予具体鼓励。
在饮食上,可参考"早餐高蛋白、午餐均衡、晚餐清淡"的原则,避免过度进补;在作息上,确保孩子每天有7-8小时睡眠,避免熬夜刷题;在运动上,鼓励每天进行20分钟跳绳、慢跑等有氧运动,既能缓解压力,又能提升学习效率。
疫情防控期间的凡人善举(如社区志愿者的坚守、医护人员的付出)是很好的教育素材。家长可与孩子共同观看抗疫纪录片,讨论"什么是责任""如何感恩"等话题,引导孩子认识生命的价值,建立对自然的敬畏之心,这种价值观的塑造,比单纯关注分数更能助力孩子长远发展。
中考不仅是一次学业检验,更是一次成长的淬炼。当教师把握命题规律、学生优化学习方法、家长做好支持保障,三方形成合力时,备考过程将成为培养核心素养、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契机。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在科学备考中收获知识、提升能力、完善品格,以更从容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