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校内大力引进优秀师资的同时,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
  • 现师资力量较为雄厚,师资结构合理,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队伍
  • 拥有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

400-060-0103

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教育中心 - 学校简介

本文围绕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基础、学科布局、人才培养体系、师资力量、科研创新及国际合作展开详细阐述,系统展现这所拥有近60年办学历史的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发展脉络与特色优势。

从专科合并到本科强校的发展历程

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轨迹,是一部融合行业特色与应用创新的成长史。其前身由三所全国示范性高工专——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、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、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,以及原国家轻工业部所属上海香料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。自诞生起,学校便以"应用技术"为立校之本,经过近60年的深耕,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发展路径。

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优良成绩,是对早期办学成果的重要肯定;2010年奉贤校区的落成启用(占地面积近1500亩),更标志着学校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。如今,这所连续八次荣获上海市"文明单位"称号的高校,已在内涵建设与外延拓展上形成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。

双校区布局与现代化办学条件

学校目前拥有奉贤与徐汇两大校区,总占地面积达1105289.1平方米,校舍建筑面积628432.35平方米。徐汇校区坐落于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,依托区域产业资源形成独特区位优势;奉贤校区则位于海湾地区,为教学科研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
在管理架构上,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,下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、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、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等19个二级学院(部)。办学层次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体,同时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与留学生教育,现有全日制学生16930人(含本科生14871人、研究生1139人)。

教学科研支撑方面,学校拥有4.69亿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,图书馆纸质藏书156.67万册、电子图书86.66万册,配备48个中外文网络数据库。校园网络实现"万兆主干、千兆汇聚、百兆桌面"的三层架构,支持570个视频课程点播,为现代化教学提供坚实保障。

多学科融合的特色学科体系

学校始终将学科建设作为发展龙头,围绕"建设高水平、应用型、以工为主、特色鲜明的多科性本科院校,成为卓越一线工程师摇篮"的定位,构建起覆盖工、理、管、经、文、法、农、艺8大学科门类的专业体系。其中工学、理学、管理学三大主干学科,覆盖25个本科专业类。

具体来看,学校设有48个本科专业、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、1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,以及化学工程、安全工程2个专业硕士授予领域。以现代都市工业学科群为核心的应用技术研究,深度对接上海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需求,形成"市-教委-学校"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。

学科平台建设方面,拥有1个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、3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、3个上海市重点学科、5个市教委重点学科;在专业建设上,涵盖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、1个上海市特色专业,1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(应用化学)及2项市级试点项目,2个上海高校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,1个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项目。

卓越一线工程师的培养体系

"培养具有创新精神、实践能力与国际视野的卓越一线工程师",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。依托五十余年一线工程师培养经验,学校形成"依托行业、服务企业,培养高端应用技术人才"的办学特色,坚持"崇尚实践、回归工程、成人成材"的教育理念,贯彻"实基础、宽口径、强能力、重应用"的培养原则。

在培养机制上,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流程——从培养方案制定到课堂教学,再到毕业设计指导,工程实践教学贯穿始终。同时,学校积极借鉴德国、法国等国工程师培养经验,以工程创新学院为试点,探索"工程对象教学""实验驱动教学"等创新模式,通过问题式、项目式、案例式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性。

优质的培养体系结出丰硕成果:本科毕业生平均率达98.27%,人才培养质量获社会广泛认可。具体来看,学校拥有6个国家"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"本科专业及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,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、2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;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、15门市级精品课程、1门市级全英语教学示范课程;7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、251个学生实践实习基地,累计获22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(含2014年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)。

高水平教学科研师资队伍

师资力量是办学质量的核心保障。学校现有教职工1712名,其中专任教师1123名,477名教师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(含121名教授)。教师队伍中,85.84%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(40.87%具有博士学位,共459人),配备23名博士研究生导师、40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。

通过"筑巢引凤"六大工程的持续推进,学校在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注重本土培养,逐步构建起结构合理、水平突出的教学科研队伍,汇聚了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,为教学质量提升与科研创新提供坚实支撑。

服务区域的应用科研创新

学校坚持"立足上海、面向长三角、辐射全国"的服务定位,聚焦中小城市与中小企业需求,构建多学科融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。近五年间,先后与浙江、安徽、江苏等省多个市县签订全面合作协议,为3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开发与服务;同时深化与中国医药集团、宝钢、华谊、上海电气等大型企业及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,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创新动能。

在科研方向上,学校以应用技术研究为导向,从工程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。近五年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11项,省部级项目151项;出版学术专著与教材159部,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811篇(三大检索收录1060篇),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31项。科研经费从合校初期的300余万元,增长至2014年的1.80亿元;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1409项,项目经费近3.8亿元,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5项。

代表性成果包括原校长卢冠忠教授"稀土催化材料及机动车尾气净化应用"项目(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、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),肖作兵教授"高品质香精制备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"项目(201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、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)等。此外,学校还参与上海石化焦油综合利用、高性能金属材料研制、宝钢节能改造及高铁/城市轨交技术攻关等国家及市级重点项目,科研反哺教学成效显著。

国际化办学的多元实践

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,与亚洲、欧洲、美洲等五大洲20多个国家(地区)的75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,开设市场营销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4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。近五年间,百余名教师赴海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交流,576名学生参与出国交流项目。

自2007年获批招收外国留学生以来,学校累计接收留学生776人。同时通过引进优秀外籍教师、邀请海外专家参与教学科研等方式,持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,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技术人才创造良好环境。

学校环境
  • 教室环境
    教室环境
  • 学习环境
    学习环境
  • 自学
    自学
  • 会议室
    会议室
  • 上课环境
    上课环境
  • 图书馆
    图书馆
课程导航
校区导航
0.049430s